隔空扣款?不能把用户当“韭菜”
最近,两则“被扣钱”的新闻引发关注。
重庆的章先生发现,信用卡没离身,却在凌晨5点多连续被刷,被刷扣388元。他马上解除支付平台与银行卡的绑定并报警,几经周折,涉事平台同意退回被扣的钱,承认“扣错了”。
北京的郑女士反映,自2018年8月以来,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,某知名视频APP每月都从她支付宝中扣除15元会员费,已持续5年2个月,总计915元,几经周折她才追回被扣的钱。
这类隔空扣款的事,谁遇上谁闹心。
前些年,隔空扣款主要体现为银行卡被异地盗刷,而如今演变为银行卡被第三方平台免密扣款、自动续费,或个人存在第三方平台钱包里的钱被莫名转账等。
对于这种“无感”式转账或扣款,人们往往很难及时察觉,特别是没有开通短信提醒的人,对此类资金变动更是无从得知。新闻中的章先生以其自身遭遇提醒大家:慎开银行卡的免密支付功能。
监控显示犯罪嫌疑人盗刷捡到的信用卡购买香烟。图源:重庆晨报
隔空扣款、自动续费能得逞,首先是移动支付领域技术和应用快速发展,让账户资金交易授权变得更容易,小额免密、自动扣款等设计被用于越来越多的消费场景。其次是一些第三方服务平台为增强用户黏性或推广会员业务,常常诱导用户选购或捆绑搭售自动订阅服务,比如,默认勾选服务,让用户同意授权自动扣款等;首月以“零资费”等噱头吸引用户开通相关服务,却淡化后续自动扣费、恢复原价等内容;把取消连续订购的按钮隐藏起来,等等。
此外,很多人对授权小额免密、自动扣款等协议一知半解,常常授权开通后就忘了,或者不会操作取消捆绑授权。这些都给平台搞小动作提供了可乘之机。而出现问题后,各平台互相推诿,用户想要追讨费用,没有“三百回合”恐怕是不行的。
“漏洞” 新华社/发 曹一/作
移动支付要健康发展,离不开安全这一底线。
保障用户的知情同意权,保障资金流转安全,让关闭相关功能的操作更容易,这都是用户极为关心的问题。为此,不能只靠用户独自挣扎、申诉,更需要服务和技术提供方如支付平台、金融机构等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,切实筑牢用户资金安全的防线。
有关方面正在数据安全法、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框架下,不断完善移动支付安全标准体系,如加强对支付平台、金融机构等获取用户敏感数据的隐私保护,加大对盗取用户信息行为的惩处力度等。相信未来移动支付场景会越来越令人安心。
移动支付的理想样子,是让商家的每一分钱都赚得大大方方,让用户的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。
往深里说,能用技术解决的问题往往不算难题,关键要看是把用户当“韭菜”还是当“上帝”。
来源:工人日报客户端
相关新闻
(点击关注工人日报微信)